参考消息网10月28日报道 或许我们的大脑才是最好的魔法师。研究显示,当腰疼患者吃下医生开的号称是“止疼药”、其实是维生素的小药片后,会有1/4的人感觉疼痛缓解。因为大脑相信药片会起效,这种正面预期本身促成了症状的改善。这就是很多人所熟知的安慰剂效应(placebo effect),也被称作受试者期望效应(subject-expectancy effect)。
根据韦氏词典的溯源,placebo本是拉丁语,意为“我会令人愉悦”(I shall please)。早在18世纪,医生就开始把不为治病、只为安抚患者而开的惰性药剂(inert preparation)叫作placebo。神奇的是,哪怕只是一颗淀粉胶囊、一剂生理盐水的注射,竟然也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。
1955年,哈佛医学院的亨利·比彻(Henry Beecher)博士率先提出“安慰剂效应”,在那之后这一概念得到了大量科学测试的证实。各国药物监管机构规定新药必须通过安慰剂对照(placebo-controlled)的临床测试。
其实,还有一种与之相对的反安慰剂效应(nocebo effect),是人们较少谈到的。Nocebo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“我会有害”(I shall harm)。
那么,什么是nocebo effect呢?美国迈阿密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主任胡利奥·利西尼奥(Julio Licinio)通俗地概括说,在包括治疗在内的很多事件中,“人们的情况变得更糟,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会变糟……就像一个自我实现的不祥预言(a negative 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”。